中國日報原創新媒體節目《少年會客廳》第二季第2期來到了河南博物院。 在這里我們見到了汪櫟宬,節目錄制之前,惜時如金的他已經把河南博物館上上下下逛了三遍。他站在來往游客之間,像個普通的學生,可是論及文物和歷史,他神采飛揚,侃侃而談。 汪櫟宬在《少年會客廳》節目演講 “小汪,你是哪里人?”汪櫟宬笑著說:“你真的問倒我了,因為我有五個家鄉?!?/p> 汪櫟宬,這不是那種一眼望去就讀能懂的名字,他說,這個名字是他父母為他精心選擇的。 在他出生前,他們叫他“樂樂”,汪櫟宬一直以為,“樂”就是幸??鞓?。來錄《少年會客廳》之前,他第一次問起這個名字的意思,才知道,“樂”實際上取自《論語·雍也》“仁者樂山,智者樂水?!?/p> 千年的古訓,承載著父母的期待: 做仁慈之人,像山一樣冷靜自持,做智慧之人,像水一樣靈巧變通。 汪櫟宬生于猴年,父母在“樂”前面加了一個“木”變成“櫟”,變成了他大名的第二個字,意為“櫟樹”?!肚f子》說:“不材之木也,無所可用,故能若是之壽?!睓?,“無用之用”方為大用。 而最后一個字“宬”則是北京的一座皇家藏書院,皇史宬。 名字是父母的期望,家鄉是游子的根脈,可是汪櫟宬卻說:“我不知道我的家鄉在哪里,因為我有五個家鄉?!?/p> 第一個家鄉,是安徽?!叭绻憧吹轿业男?,可能會猜我是安徽人,因為40的‘汪姓人’都來自安徽。我爺爺確實來自安徽,所以安徽是我的祖籍。 第二、三個家鄉,是武漢和洛陽?!拔腋改阜謩e在武漢、洛陽出生長大,這兩個地方就變成了我每逢春節都要回去的地方,對我來說,它們也是家鄉?!?/p> 第四個家鄉,是上海?!爸劣谖冶救?,則生長于上海,雖然我還是聽不太懂上海方言,但是這個城市也是我的故土?!?/p> 第五個家鄉,是北京?!拔壹磳⑷ケ本┳x書,那里也必將成為我的家鄉?!?/p> 汪櫟宬的感懷,其實是Z世代的群體記憶。 在中國,“家庭”的概念對于一些人而言過于宏大,對于一些地方而言過于寬泛。尤其是我們這一代人,見證了中華文明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,人們的思想和理念交匯碰撞。我們或許很難真正擁有家的感覺,我們的父輩、祖輩,他們在一個地方擁有最難忘的童年回憶,能夠說當地方言,他們有清晰的家鄉印象。 我們不禁要問:何以為家? 然而Z世代人,是終究要出走的一代人,這種出走不是對某個家鄉的背離,而是對世界的擁抱。家的本質為何物?是什么讓一群人連接在一起,成為一家人?汪櫟宬說: “比如‘大家好’這句簡單的打招呼中,語法上,‘大家’是‘每個人’的意思,但語義上,它是‘大家庭’的意思,不知不覺中,我們已經把家的概念延伸到我們遇見的每一個人身上,哪怕是第一次遇見,但只要愿意和我們交流和分享就是家人,為什么呢?因為在中國,家庭并不局限于血緣親情,家,也不僅僅是出生地?!?/p> 家不在“地”,在“人”。 Z世代不是“無家可歸”,而是“四海為家”。 漫步于河南省博物館,每一件文物都是一道密碼,是祖輩的喃喃私語,指示著中華民族的來處。 汪櫟宬說:“在這里,我感受到了家。我領略到了河南如何以山水書寫中華文脈,使其成為古代中國的文化中心;我感受到了我的小名與這方山水產生了共鳴。我明白了為什么,古往今來這么多偉人都來到這里?!?/p> “這也是為什么我愛去博物館,在這里,我追溯生命,明白了是什么讓我成為了我。在這里,我們追溯時間,明白是什么讓我們成為了我們?!?/p> 家是食物,是天氣,是一飲一啄,是一字一語,是身邊的人,是我們共同的記憶。汪櫟宬在《少年會客廳》發表的演講令聽眾感懷,也許我們來自五湖四海,但是此刻,身處孕育了中華文明的河南博物院,我們都不是異鄉人。 |